沃伦·巴菲特曾经公开,自己每天看书6小时,且时间很少被会议所占据。这似乎与当下大部分高管的一天截然相反。当数字化工具让人们可以无时无刻更方便地回复电子邮件,召开视频会议时,所有人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也同时在被「撕」得更加碎片。
为什么数字时代让高管的成功变得更难?因为这个时代在一点点消磨忙碌的高管们深度思考的能力,让高管用快速的本能判断,替代有深度、有聚焦的思考模式。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向我们揭示,人的大脑有快与慢两套系统。「系统1」依赖情感、本能、经验迅速判断,但「系统1」的快速决策很容易上当,任由各种喜好和偏见的错觉,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深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深度思考比较慢,但不容易出错,也更具有洞见。快与慢两套系统此消彼长,一旦「快思考」模式打开,深度思考的开关就会被关闭。
数字时代的商业节奏,正迫使高管将自己的注意力在各种发散的话题之间来回转移。继而,深度思考的习惯被业务日常的惯性思维所取代。高管们看似效率颇高,然而紧锣密鼓的日常其实却是一种向现实的妥协。
高管的注意力总是日复一日地被诸多话题所牵引。因而高管们的日常往往处于「变焦」模式,而非「聚焦」模式。
——马修·佩士 博士
DDI全球高级副总裁
《哈佛商业评论》在2020年5月最新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寻找一位良师益友作为谈话伙伴,可以起到激发探索性思维的作用,从而解锁深度思考的习惯,并让深度思考更富有成效。」这一观点与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到的「学莫便乎近其人」不谋而合。
大约2500年前,圣哲苏格拉底就创立了一种促进深度思考的提问方式,被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诘问式)。在与学生柏拉图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问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组织他们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苏格拉底方法向我们揭示的恰恰是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高管教练所应扮演的角色。
无独有偶,在与苏格拉底差不多同一时代的东方,大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当权主政者就如何治国理政提供咨询和建议。老夫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把提问和引导作为启发对方思考的重要方式。
《论语》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鲁国的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说,政治其实就是正直,同时反问季康子,「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直接揭示了领导力的黄金法则之一:「正人先正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Lead by Example(以身作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堪称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高管教练」。
DDI认为,优秀高管教练应扮演以下角色:
倾听者: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倾听、理解
挖掘者:收集客观且准确的信息,并确保深入谈话重点
催化师:激发原本可能被忽略的想法和行动
第三方:坦诚以待,在需表达观点时保持真诚
整合者:帮助连接想法和行动
引导师:提醒,以确保在应当行动时有所进展
除了个人成长之外,教练的过程必须同时服务于业务需求本身。因而,在开启任何一段教练旅程之前,高管教练必须能够清晰地回答,这段教练旅程的成功能够为业务发展带来哪些价值。
归根结底,高管教练不应寻找一种可以应用于每一位高管的固定「套路」。教练应当聚焦于高管当下所面临的特定挑战,让彼此的互动深入业务场景,去领会每一位高管所亲历的压力和挑战,陪伴找到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