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了十年的评鉴数据,通过对国企干部领导能力的评鉴结果进行匿名分析,并将各项领导能力得分进行了从最高分至最低分的排列,探索国企中基层干部的领导风格特色,以及这些特色将对工作的开展造成何种影响,从而为国企带来选人、用人和育人方面的洞察参考。
干部年轻化,不仅是国企的议题,更是时代的趋势,尤其数字化浪潮的袭卷,更为这个议题推波助澜。这一趋势为年轻族群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意味着有更多尚无工作历练或经过培养的年轻人,会因为这一趋势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机遇型」领导者。这一类型的领导者有何行为特征?又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回答是: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身处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企业究竟该如何打造这一核心竞争力?
你真的了解你所在的组织么?组织内的各层级领导者真的了解这个组织么?近年来关于领导者如何自我觉察,从而提升领导力的课题在业内愈发引人关注。领导者的成长历程离不开自我觉察,而其实组织亦是如此。
以创新为经营核心的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 其人才观是不断提升组织中优秀人才的占比,即以人才密度实现最高绩效。高人才密度的环境,能够让人才之间互相激励,成就彼此更快的成长,进而团队绩效也会因此提高。那么,企业究竟应该如何提高人才密度呢?
根据DDI「2021全球领导力展望|中国报告」的调研数据,全球领导力储备都极度短缺,并已来到历史的谷底。提升板凳深度,加强高潜人才的培养成效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作为补充板凳实力的第一步,在判断「谁是高潜」时选对人,至少决定了成功的一半。
在每五位内部晋升的高层领导者中,就有两位以失败告终。胜任力评估将这个步骤提前至梯队培养的开端,去预判候选人距离终点有多远的距离。胜任力的评估本身就是一个事关未来的预测, 我们所评估的标准应该是未来的标准,而非现在。
早年所谈的人才发展,是指按部就班地进行人才的「入池」、培养,完成后「出池」的操作。这类培养方案聚焦提升高潜人才的全面成熟度,等「出池」再做用人的计划,可视为「育人而后用人」。而现在显然等不及了,企业用人成为刚需,同时也必须缩短培养期。无论是出于组织投资回报的考虑,或是要给予优秀人才够多够快的发展诱因以达到留才的目的,企业都必须明确压缩「育人→用人」之间的时间差,形成「育人、用人一步走」的培育模式。
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组织需要大家在共同的目标和责任下走向深度协同。此时, 团队匹配度比个人能力出众更加重要,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挑选一个个顶尖的球员,而是组建一支所向披靡的团队。而在考虑团队成员的组合搭配「搭班子」时, 建议可从这些个角度进行思考。